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,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名篇佳作,出师表》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,这篇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撰写的文章,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字技巧著称,更因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而备受推崇,我们就来细细品味这篇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——《出师表》原文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。
《出师表》简介
《出师表》,全称为《前出师表》,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(蜀汉建兴五年)率军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的一封奏章,当时,蜀汉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,北方曹魏势力强大,南方东吴虎视眈眈,而内部则面临着人才匮乏、经济凋敝等问题,在这样的背景下,诸葛亮决定亲自挂帅出征,以图恢复汉室江山,临行之际,他写下了这篇情真意切、慷慨激昂的《出师表》,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誓死效忠的决心。
《出师表》原文赏析
《出师表》全文分为三个部分:开篇自述本志;中间陈述时局形势及个人职责所在;最后表达忠诚与期望,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,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智者对于国家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。
-
开篇自述本志:“臣亮言: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……”这部分内容首先回顾了刘备临终前的遗愿——完成统一大业,并强调了自己继承遗志、继续奋斗的决心。“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短短数语便勾勒出了作者复杂的心情:既有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,也有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的勇气。
-
陈述时局形势及个人职责所在:“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……”诸葛亮详细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,指出虽然面临重重困难,但仍有一批忠诚勇敢的将士愿意为国家效力,同时他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——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守岗位,直至最后一刻。
-
表达忠诚与期望:“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则治臣之罪……”最后一段则是向刘禅提出了几点建议:希望他能信任并支持自己的工作;同时也提醒他要注意身边小人的影响;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迷惑,通过这些话语可以看出,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,更是一个极具远见卓识的政治领袖。
《出师表》的历史价值
《出师表》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资料,它真实地记录了诸葛亮一生中最为关键时期的心路历程,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,该文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品质,如忠诚爱国、勇于担当等,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《出师表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,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,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