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麀之诮是指古代中国对君主或贵族与庶民女子私通的非议和谴责,这一词语源自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中的一个典故,具体指的是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与民间女子私通的事情。
晋文公重耳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,他曾经因为国内的政治斗争而被迫流亡国外长达十九年之久,在流亡期间,重耳历经艰辛,曾一度流落到卫国、齐国等国,并在那里得到了一些诸侯的帮助和支持,在他流亡的过程中,却发生了一件让他名声受损的事情:他与一位名叫季隗的女子发生了私情。
据史书记载,当重耳流亡到齐国时,齐桓公为了笼络这位未来的晋国君主,将一位名叫季隗的齐国女子嫁给了他,季隗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,她与重耳相处融洽,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这段感情并没有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,因为在那个时代,君主与庶民女子发生私情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,会损害君主的形象和声誉。
后来,重耳回到晋国即位为君后,这段往事便成为了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,有人指责他违背了礼法,有人则认为他只是一时糊涂,但无论如何,这段经历都给重耳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“聚麀之诮”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,用来形容那些因行为不当而受到非议的人。
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“聚麀之诮”这个成语已经很少被直接使用了,但它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,它提醒我们,无论身处何种地位,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和伦理规范,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,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,不要轻易地对别人进行无端的指责和攻击。